• 期刊首页
  • 期刊导读
  • 期刊介绍
  • 投稿指南
  • 邮箱投稿
  • 在线投稿
  • 联系我们
期刊导读
期刊介绍
投稿指南
邮箱投稿
在线投稿
联系我们

综合新闻

  • 地质科学论文网(地质学创新论文)
  • 地质科学文学核心期刊(地质学中文核心期刊)
  • 地质缺陷认定标准
  • 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技术支持蒙阴县地震
  • “天问一号”火星探测最新研究成果发布,我国

通知公告

  • 地质科学版面费是多少
  • 《地质科学》投稿方式
  • 《地质科学》数据库收录影响力

您现在所在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中国科学家推动天坑地质研究(延伸阅读)

来源:地质科学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9-05
【作 者】: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:
【摘 要】:2016年,陕西汉中发现天坑群,将全球天坑数量由117个增加至171个。由此不仅全球天坑家族进一步壮大,而且天坑的定义也得到了修订。“天坑”是中文“天坑”的音译,“是碳酸盐岩地

  2016年,陕西汉中发现天坑群,将全球天坑数量由117个增加至171个。由此不仅全球天坑家族进一步壮大,而且天坑的定义也得到了修订。“天坑”是中文“天坑”的音译,“是碳酸盐岩地区由溶洞大厅形成的,口径和深度不小于百米和(或)容积大于百万立方米,四周或大部分周壁陡崖环绕,且与或曾与地下河溶洞相通的特大型漏斗”。

  2001年10月,朱学稳首次正式提出了“天坑”的定义,天坑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貌景观,在当时还没有被学术界广泛接受。因为有记载的天坑数量尚少且集中在我国西南,很多学者据此坚持认为,天坑只不过是喀斯特漏斗的一个特例。直至2012年,“天坑”作为科学术语正式被收录于《洞穴百科全书(第二版)》中。

  “天坑”概念的提出,源于30年前中国著名岩溶地质学家朱学稳教授与英国学者托尼·奥尔什母合作对四川兴文的“大岩湾、小岩湾”进行的地质考察。而天坑理论体系的建立距今不过20多年。“天坑”(Tiankeng)作为喀斯特地区最奇特的负地形地貌,成为继“峰林”(Fenglin)“峰丛”(Fengcong)之后的又一个来自中国的喀斯特专业术语。

本文转自:人民日报海外版

  迄今,全球天坑的数量超过300个,数量超过3个的天坑群数量有31处。这些已发现的天坑群中,以广西大石围天坑群最大,它由29个天坑组成,分布于广西四大地下河之一的百朗地下河中游,最大的大石围天坑,东西长600米,南北宽420米,最大深度613米,最小深度378米,天坑容积7450万立方米。

上一篇:《江西生态地质》通过专家组评审
下一篇:大旱之后有大震?地质专家:目前缺乏科学依据

地质科学投稿 | 地质科学编辑部| 地质科学版面费 | 地质科学论文发表 | 地质科学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地质科学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